马良,男,来自山东
主治医师,医学硕士,中医世家,毕业于山东中医药大学本硕连读八年制专业,熟读中医经典,临证擅用运气理论、六经辨证。
擅长疾病:擅长中西医结合,运用经方、运气方治疗头痛、眩晕、失眠、高血压、中风后遗症、慢性消化系统、呼吸系统等常见内科疾病;尤其擅长老年慢性疾病的诊治。
温经汤临床验案田某某,女,35岁,2024年2月16日
【主诉】眠差、梦多反复发作半年余。
【现病史】患者半年前出现眠差、梦多,凌晨3-4点易醒,心烦易急,睡前口服艾司唑仑,起始有效,后效果不明显。今为求中西医结合治疗,遂来我处就诊。
【刻下症见】眠差,入睡困难,凌晨3-4点易醒,心烦易急,时胃痛、反酸,进食生冷后加重,平素饮水多,咽干不适,无口干口苦,口中无异味,时头晕、头昏沉,上肢麻木,时腰痛,遇冷加重,眼干涩、时视物模糊,月经经期提前2天,伴少腹疼痛、乳房胀痛,经期7天,量多,色鲜红,有血块,怕凉。纳可,二便调。舌红,苔薄白,脉弦涩。
【既往史】既往甲状腺结节史、子宫肌瘤史。
【过敏史】否认食物、药物过敏史。
【婚育史】已婚已育,育有二子,配偶及子体健。
【诊断】中医诊断——不寐病(冲任虚寒证);西医诊断——1.失眠 ;2.子宫腺肌症;3.甲状腺结节;4.腰椎间盘突出
【处方】当归15g、白芍12g、肉桂3g、吴茱萸3g、川芎10g、丹皮10g、麦冬30g、姜半夏6g、人参6g、阿胶3g、熟地18g、柴胡16g、黄芩6g、干姜6g、甘草3g、大枣10g
中药免煎颗粒,7剂,水冲服,日一剂,分早晚两次服
【二诊(2024年2月23日)】患者服药后,诸症均较前减轻,睡眠明显改善,仍梦多,时胃痛、反酸。上方加旋覆花10g、生牡蛎15g。继服中药颗粒7剂。
【三诊(2024年5月3日)】患者诉近两个月,睡眠、月经较前明显改善,痛经明显减轻。3日前经期受凉,出现咳嗽、咽痛,鼻塞流涕,时头痛、头昏沉,恶心欲吐,时腰痛,怕冷,口干喜饮,进食生冷后易腹痛腹泻,偶夜间多梦,舌淡红,苔薄白,边有齿痕,脉沉滑细。
【处方】当归20g、 白芍15g 、川芎15g、姜半夏10g、桂枝10g、丹皮12g、麦冬15g、制吴茱萸6g、柴胡25g、黄芩10g、党参10g、姜厚朴10g、苏叶10g、茯苓15g、白芷10g、生姜15g
中药免煎颗粒,7剂,水冲服,日一剂,分早晚两次服
【四诊(2024年5月14日)】患者服药后症状均较前明显改善,仍偶有头晕、头昏沉,腰痛,怕冷,纳眠可,二便调,舌淡红,苔薄白,边有齿痕,脉沉滑。继予中药免煎颗粒7剂善后。
【处方】当归15g、白芍10g、 桂枝10g、吴茱萸6g、川芎15g、生姜10g、丹皮10g、姜半夏10g、麦冬15g、人参6g、阿胶3g、甘草3g、柴胡15g 、黄芩10g、 生龙骨10g、 生牡蛎20g
中药免煎颗粒,7剂,水冲服,日一剂,分早晚两次服
温经汤【原文】“问曰:妇人年五十所,病下利数十日不止,暮即发热,少腹里急,腹满,手掌烦热,唇口干燥,何也?师曰:此病属带下。何以故?曾经半产,瘀血在少腹不去。何以知之?其证唇口干燥,故知之。当以温经汤主之”。方后注云“亦主妇人少腹寒,久不受胎;兼取崩中去血,或月水来过多及至期不来。
【组成】吴茱萸三两,当归、川芎、芍药各二两,人参、桂枝、阿胶、牡丹皮(去心)、生姜、甘草各二两,半夏半升,麦门冬(去心)一升。
上十二味,以水一斗,煮取三升,分温三服。
临证体会温经汤是《金匮要略》中用于治疗妇人冲任失调、瘀阻胞宫引起下利、五心烦热、崩漏的一张方子。现在临床广泛应用于冲任失调引起的各种疾病。
冲脉有“十二经之海”之称,《灵枢·动腧》:“冲脉者,十二经之海也,与少阴之大络,起于肾下,出于气街,循阴股内廉,邪入腘中,循胫骨内廉,并少阴之经,下入内踝之后。入足下,其别者,邪入踝,出属跗上,入大指之间,注诸络,以温足胫,此脉之常动者也。”《素问·痿论》:“阳明者五脏六腑之海,主润宗筋,宗筋者束骨而利机关也。冲脉者,经脉之海也,主渗灌溪谷,与阳明合于宗筋,阴阳揔宗筋之会,会于气街,而阳明为之长,皆属于带脉,而络于督脉。故阳明虚,则宗筋纵,带脉不引,故足痿不用也。”
从循行部位来看,冲脉根于命门,出于脾胃后天之本,并在此分为三支:一支沿腹腔前壁,挟脐上行,与足少阴经相并,散布于胸中,再向上行,经咽喉,环绕口唇;一支沿腹腔后壁,上行于脊柱内;一支出会阴,分别沿股内侧下行到足大趾间。任脉为“阴脉之海”,《素问·空骨论》:“任脉者,起于胞中,出于会阴,以上毛际,循腹里,上关元,至喉咙,上颐循面入目,属阴脉之海也。”从任脉的循行部位来看,其起于胞中,出于会阴,循腹侧正中线上行,经过喉咙,上达头面部。
冲脉亏虚的主要症状表现在两方面:一是逆气上冲,表现为心痛、心烦、胸闷胁胀、腹痛里急、头痛、失眠等;二是生殖、泌尿系统病症,如女性痛经、经闭、崩漏、男子阳痿、以及男女性不孕等。
《素问·骨空论》:“任脉为病,男子内结、七疝,女子带下、聚”。故任脉虚损,发病主要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和下腹部病痛如:带下,不孕,少腹疼痛,月经不调,阳痿,早泄,遗精,遗尿,男子疝气,女子子宫腺肌病等。
本案中患者以失眠、梦多为主诉前来就诊,伴见胃痛、反酸,进食生冷后加重,咽干不适、头晕、头昏沉、上肢麻木、腰痛、遇冷加重、眼干涩、时视物模糊等症状,月经经期提前2天,伴少腹疼痛、乳房胀痛,经期7天,量多,色鲜红,有血块,怕凉。失眠的核心病机为阴阳失交,阳不入于阴。张景岳在《景岳全书·不寐》中将不寐的治疗分为虚、实两类,指出“神不安则不寐,其所以不安者.......一由营气之不足耳.....无邪者皆虚证,…..无邪而不寐者.....宜以养容气为主治.....只宜培养气血,血气复则诸证自退”。本患者失眠经期提前、经前少腹痛、遇冷加重、有血块、腰痛,为冲任虚寒、瘀阻胞宫的表现,冲任虚寒,气血不足,不能温煦,故胃气上逆,出现反酸;营血不足,不能上濡孔窍,故循经发为咽干眼涩、视物模糊、甲状腺结节;脾阳不足,清阳不升,故出现头晕、头昏沉,胃痛,进食生冷后加重等症状。故治疗时予温经汤以温煦冲任、益气活血。
初诊处方时以肉桂易桂枝,原方中桂枝用温经通络之意,本患者冲任虚寒,用肉桂配伍熟地使用,去其引火归阴之意。二诊时患者仍有胃痛、反酸症状,故加旋覆花以下气降逆、生牡蛎以制酸止痛。三诊时患者外感风寒,表证不解,邪郁少阳,出现咳嗽、咽痛、鼻塞流涕等症状,故在温经汤基础上合用柴胡桂枝汤、半夏厚朴汤在调补冲任的基础上兼解表散寒、和解少阳。患者四诊时诸症均明显改善,故予温经汤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调理善后。
关于温经汤的几点感悟1、病机:温经汤之“温”,不是“热”,而是“和”。调和气血以濡养冲任,则经水自和。
2、温经汤君药为麦门冬:重用麦门冬为君药(折和现代计量为120g),以滋阴清热;臣以当归、芍药、阿胶以养血滋阴,川芎、牡丹皮活血化瘀,人参益气健脾,桂枝、吴茱萸温经通络;佐以半夏、生姜燥湿化痰,防止滋腻太;甘草为使,调和诸药。全方合用,共奏调和气血、濡养冲任之功效。
3、下利当以何解?
脾胃虚寒所致?少腹瘀血所致?此处的“下利”当为“下血”?下利当为冲任亏虚、瘀血内阻、气血运化失常引起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万宝配资-十大配资软件公司-股票配资之家-十大证券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