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11年,清朝统计已土崩瓦解,由于出现了权力真空,其后的数十年时间的中国呈现的是一个混乱而又动荡的中国,几大北洋军阀轮番坐庄,你方唱罢我登场,那时的中国陷入军阀割据,四分五裂的状态。
北洋军阀之一:直系军阀吴佩孚
孙中山先生虽然领导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满清统治,国民党也登上了政治舞台,但是开始的时候并不强大,在众多北洋军阀面前力量还显得十分弱小,而国民党人的活动范围主要还是广州等南方区域,在北方,则是以奉系、直系、皖系等轮流坐庄的北洋军阀统治或割据。
北洋军阀之一:直系军阀孙传芳
1924年6月16日,黄埔军校正式建立。这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与军事领域的节点,在此后的近三十年时间里,中国大地的舞台上很多骄兵悍将都是出自这里。而蒋介石是黄埔军校的第一任校长,所以人称“校长”,蒋介石在1925年10月第二次率黄埔学生兵出征,彻底打败了陈炯明叛军。蒋介石此时开始膨胀,想要统一全国,于是开始筹划着北伐。
黄埔军校第一任校长蒋介石
由于历史原因,自古以来,中华的统一基本上呈现“由北向南”的趋势,国家的统一以从北方向南方的征服为主,而从北往南的战争几乎都没有成功过,无论是刘裕还是祖狄、诸葛亮等人,几乎都没有成功过。蒋介石及其以黄埔军校的学生底子的国民革命军之所以选择北伐,而当时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满打满算十万人,北洋三大军阀总兵达八十万,这十万对八十,到最后北伐是怎么胜利的呢?究其原因,不外乎有三大因素:
一、 精神与意志力的对比
除了有一统全国的梦想外,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,当时的国民党是新生的力量,集结了当时大量的有理想有追求的精英青年,十分的朝气蓬勃,具有一往无前的勇气和胆略。黄埔军校建立的时候,其大门口就贴上了一副对联:“升官发财请往他处,贪生畏死勿入斯门”,横批则是“革命者来”,非革命者莫入,非有志向有理想的人莫进。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,北伐军才一路高歌,无论精气神都是处于最佳的状态,而战争的首要因素则在于人。
1924年6月16日,孙中山率国民党军政要员参加黄埔军校开学典礼时的合影
反观北伐的对象北洋军阀,当时的北洋军阀是个泛指,大小军阀很多,但主要是皖系吴佩孚,直系孙传芳和奉系张作霖这三家。吴佩孚号称有20万军队,孙传芳也有20万人马,而张作霖最多,盘踞东北的奉系军队有35万人之众。这些军阀虽然看起来军队众多,号称八十万之众,但其仅仅是以个人乃至小团队利益为行事的最高准则,这在基因中就注定了这是一盘散沙,各自为政。
二、 中国共产党人的鼎力相助
北伐军能够成功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,就是得到了国际援助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支持。1924年,国民党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,实行了联俄容共的方针政策,彼时的国民党开始和苏联人和共产党合作,这也是第一次的国共合作。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,大批的共产党人士开始加入国民党的阵营,随军东征北伐。其中最出名的就是“黄埔三杰”之一的陈赓大将,其在东征的路上一度还救了蒋介石几次命。陈赓救了蒋介石的命之后,相比另外两杰额度“蒋先云与贺衷寒,陈赓在为国家民族奋斗的道路上取得的成就是最大的。
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:陈赓
三、 苏联的支持
另外,北伐的成功也离不开苏联的援助,黄埔军校就是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的。北伐前后,苏联还给国民党提供了飞机,大炮,机枪弹药等武器,大大的壮实了北伐军的武器装备,所以北伐军在武器上一点也不输于北洋军阀的部队。苏联甚至还给北伐军送来军事顾问,可谓面面俱到,据可查的资料:
1924年1月,由孙中山先生信赖的苏联派驻的顾问鲍罗廷主导的国民党一大,确定了国共合作,政治改革国民党,组建黄埔军校和党军及确立“联俄联共扶助农工”三大政策,为北伐奠定了政治军事基础。黄埔军校筹建时,苏联从远东运了一船煤油运到广州,将销售所得250万银元交给孙中山,启动黄埔军校和国民革命军建设。
苏联派驻的总顾问:鲍罗庭
黄埔军校开学二个多月后,苏联援供一个陆军师装备给黄埔军校。运到黄埔军校的有带刺刀的新式步枪8,000多支,每支配子弹500发,还有10支袖珍手枪。据前苏联公布档案,1923年5月莫斯科正式批准给南方革命政府200万卢布贷款、给黄埔军校270万银元建校费。1925年,为帮助广州政府建立中央银行,提供1,000万银元的贷款。北伐战争开始后,苏联数次提供总价接近300万卢布的武器弹药:俄式来复枪1,400支,子弹800万发、日式来复枪400支,子弹400万发,各种机枪90挺、各种口径火炮24门、飞机24架。苏联军事顾问团120至150人。先后派苏共中央委员、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布勃诺夫率领的“观察团”于1926年2月到广州和加伦将军为军事顾问的军事顾问团来华考察和参与北伐。
按苏联模式建立的国民革命军,是新型先进军队。具备了战胜北洋军阀旧军队的组织力、精神力和武器装备。
万宝配资-十大配资软件公司-股票配资之家-十大证券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