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了所谓的安全,一个国家究竟能有多疯狂?有人说,只有把时钟拨回到几十年前,让华沙条约组织的势力范围死而复生,在东欧重新砌起一道高墙,才能让那只巨大的北极熊安心睡个好觉。这话乍一听,简直是天方夜谭,毕竟华约早就成了历史名词,当年那些“兄弟国家”一个个头也不回地奔向了对面的北约,这怎么可能倒车回去?
这听起来疯狂,但如果我们把历史的卷轴往前倒一倒,就会发现这剧本不是第一次上演了。让我们回到1939年,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。欧洲上空战云密布,希特勒的铁蹄正在肆虐。就在那个时候,两个看似水火不容的巨人——纳粹德国和苏维埃联盟,居然悄悄地握了手。他们签下了一份《苏德互不侵犯条约》,表面上是承诺互不攻击,背地里却像两个商量好分赃的强盗,用笔在地图上划出了一条线,把东欧一分为二。
紧接着,德国闪击波兰,而苏联也没闲着,从东边同步出兵。最让人跌破眼镜的一幕,发生在布列斯特。德军和苏军,这两支日后将杀得血流成河的军队,竟然在这里举行了一场联合阅兵,共同庆祝对波兰的瓜分。斯大林选择这个地方,心思深得很。二十多年前,正是列宁在这里签下了屈辱的《布列斯特和约》,割让了大片土地给德国。如今,斯大林用一场与德国人的联合阅兵,宣告他要把当年丢掉的一切,连本带利地拿回来。这不仅仅是收复失地,更是在德国兵锋的面前,硬生生挤出一块战略纵深。随后,苏联又对芬兰、波罗的海三国等地动手,一口气吞下了几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。这片新获得的领土,就像一道厚厚的防火墙,把苏联的核心地带与虎视眈眈的德国隔离开来,后世称之为“东方战线”。这套逻辑的内核就是:我的家门口,绝不能直接对着敌人的枪口。
二战结束后,这套“防火墙”理论被发扬光大,升级成了2.0版本——华沙条约组织。苏联把东欧大部分国家都揽入怀中,组建了一个庞大的军事同盟。这下可就不是一道墙那么简单了,而是一座拥有三层防御体系的超级堡垒。最核心的是俄罗斯联邦自己,这是第一道防线;包裹着它的是其他十四个苏联加盟共和国,这是第二道;最外围的,就是波兰、东德、捷克斯洛伐克这些华约盟友,构成了第三道,也是直面北约的最前线。这种层层设防带来的安全感,简直让莫斯科的领导人做梦都能笑醒。顺便说个有意思的题外话,很多人一听“华约”,就觉得跟咱们“华夏”有关系,其实这纯属美丽的误会。“华”指的是波兰首都华沙,因为条约是在那儿签的,跟咱们半毛钱关系没有,就好像“北约”的“北”指的是北大西洋一样。
然而,世界上没有永恒的堡垒。1991年,那座屹立了69年的红色巨人轰然倒塌,而在此之前,华约这道最外围的墙,就已经先一步分崩离析了。这一下,可就捅了马蜂窝。曾经的“小弟们”树倒猢狲散,而且是争先恐后地奔向了曾经的“敌人”——北约的怀抱。第一个跳槽的是东德,随着两德统一,它直接并入了西德,也就成了北约的一部分。紧接着,1999年,波兰、捷克、匈牙利这三个华约的核心成员也敲开了北约的大门。这还不算完,2004年,罗马尼亚、保加利亚、斯洛伐克等国也紧随其后,更要命的是,连曾经属于苏联“二环”的波罗的海三国也加入了。这一下,不仅第三道防线彻底没了,连第二道防线都被撕开了一个巨大的口子。莫斯科一觉醒来,发现北约的枪口几乎已经顶在了自己的脑门上。
有人可能会问,既然这么没安全感,那只大鹅为什么不干脆自己也加入北约,大家一起玩不就得了?事实上,它还真申请过好几次,但都被婉拒了。表面上的理由五花八门,比如“你体量太大了,进来以后谁说了算?”或者“你跟邻居的领土纠纷太多,不符合规定”。但这些都是场面话,真正的原因,是双方骨子里就不是一路人。这就好比一个公司的招聘,北约这家公司选拔管理层,靠的是自下而上的投票选举,谁能服务好大多数员工,谁就上。而大鹅那边的规矩,是自上而下的任命,老板说谁行,谁就行。这两种模式背后,是完全不同的价值观和权力逻辑。权力来自哪里,你就要对谁负责。一个对选民负责,一个对上级负责,这两种人怎么可能在一个董事会里共事?所以,那些说北约故意排挤大鹅制造对手的专家,要么是没看明白,要么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。
撕破脸之后,大鹅也就不再抱有幻想了。既然进不了你的俱乐部,那我就要在我们两家之间,重新建一道隔离墙。这逻辑虽然霸道,但从它自身的安全角度出发,却也“合情合理”。至于那些“解救海外同胞”的口号,听听就好。要知道,在美国还生活着三四百万俄族人,也没见大鹅嚷嚷着要去拯救他们。说到底,核心诉求还是那个老掉牙的词——缓冲区。乌克兰不能加入北约,必须成为俄罗斯和北约之间的那个隔离带,再加上白俄罗斯这个铁杆盟友,勉强能凑合着睡个安稳觉。
只不过,今时不同往日。当年苏联构建的缓冲带,是整个东欧;如今大鹅想要的,只剩下了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等少数几个地方。没办法,实力决定了胃口。但底层的逻辑从未改变。这就不禁让人思考,今天它的诉求只是乌克兰,那是因为国力只够支撑到这里。一旦它缓过劲来,恢复了元气,比如通过战时经济模式,重新找回当年“集中力量办大事”的感觉,那么它的诉求还会仅限于此吗?当年的苏联能和德国坐下来瓜分欧洲,未来的它,未必就不会有类似的想法。到那个时候,谁又会成为下一个乌克兰呢?东欧大平原上,或许又将上演新的故事。
历史从不简单重复,但总是押着相似的韵脚。
(免责声明)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
万宝配资-十大配资软件公司-股票配资之家-十大证券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