参考来源:《旧唐书》《新唐书》《资治通鉴》等史料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,请理性阅读
天宝十四载(公元755年)十一月初九,寒风凛冽的燕云大地上,一支15万人的大军在蓟城南郊列阵。
主帅安禄山登上高台,望着眼前这些跟随自己征战多年的将士,心中五味杂陈。
这一天,他要做一个改变历史的决定。
战鼓擂响,旌旗猎猎,安禄山高声宣读檄文,以"讨杨国忠,清君侧"为名,正式起兵反唐。从这一刻起,持续八年、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安史之乱拉开序幕。
叛军兵锋所向,攻城掠地,势如破竹。
十天之内占领河北诸郡,一个月后渡过黄河,两个月内攻陷东都洛阳。昔日威震四海的大唐帝国,竟然在这支叛军面前如此不堪一击。
这场动乱最终持续了整整八年,从唐玄宗到唐代宗,横跨三朝。
当硝烟散尽时,曾经人口近六千万的大唐,登记在册的百姓竟然不足两千万。华北大地千里萧条,经济文化遭受重创,盛世光辉一去不返。
然而,如此惨烈的动乱绝非一人之过。在安禄山举起反旗的背后,有五个关键人物为这场浩劫埋下了祸根。
他们每一个人的选择和行为,都成了推动历史车轮滑向深渊的重要力量。
安禄山和史思明作为叛乱的直接发动者,自然难辞其咎。但更让人震惊的是,还有三个身居高位的人物,他们的所作所为同样致命。
其中一个人的身份更是出人意料,他的每一个决策都在为安史之乱推波助澜,没有他,这场动乱根本不会如此惨烈......
【一】胡将安禄山的发迹之路
安禄山这个名字,在安史之乱爆发前,已经是大唐朝野皆知的传奇人物。
他的出身颇为复杂。父亲是粟特胡人,母亲阿史德氏是突厥人,这样的混血身份让他从小就熟悉多种语言和民族风俗。
年幼时跟随母亲生活在营州柳城,那里是各个民族杂居的边境地区,民风彪悍,争斗不断。
少年时的安禄山确实不是什么好人。他靠偷盗牲畜为生,经常和当地的胡人青年一起抢劫商队。
有一次被幽州将军张守珪的部下抓获,按律当斩。就在生死关头,安禄山展现出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技能——会说话。
他对张守珪说自己熟悉六蕃语言,了解各族习俗,愿意为大唐效力,戍守边疆。
张守珪觉得这个胡人小子有点意思,就把他收为养子,让他在军中效力。
安禄山的军事天赋很快显现出来。他熟悉边境地形,了解各族作战方式,多次带领小股部队深入敌后,斩获颇丰。
更重要的是,他善于处理与各个胡人部落的关系,既能够招降纳叛,也能够分化瓦解敌人。
开元二十八年(740年),安禄山因功被提拔为平卢兵马使。
此时的他已经是一个体重三百多斤的大胖子,但行动敏捷,而且极其狡诈。在军中,他对上级毕恭毕敬,对下级关怀备至,很快就建立起了自己的势力网络。
天宝元年(742年),安禄山升任平卢节度使。这时候,一个更大的机会出现了——他要进京面圣。
初次见到唐玄宗时,安禄山的表现堪称完美。
他故意装出憨厚老实的样子,对皇帝的每一个问题都回答得恰到好处。
唐玄宗问他边境情况,他既不夸大敌情,也不隐瞒困难,给人一种实在可靠的感觉。
更绝的是,安禄山主动要求拜杨贵妃为干母。
这个举动让唐玄宗大为感动,认为这个胡人将领对皇室如此忠诚,简直是可遇不可求的人才。从此以后,安禄山每次进京,都会受到特殊的礼遇。
天宝三年(744年),安禄山又兼任范阳节度使。天宝十年(751年),他再次兼任河东节度使。
至此,安禄山同时掌控平卢、范阳、河东三大军镇,手下兵马达到18万多人,成为大唐最有权势的边将。
在这些年里,安禄山的部队战斗力不断提升。
他手下的将士大多是胡人出身,骁勇善战,对主帅忠心耿耿。特别是那些同罗、奚、契丹、室韦的骑兵,个个都是百里挑一的勇士。
天宝十一年(752年)后,安禄山明显感受到了朝中政治风向的变化。
一个新的权臣开始对他虎视眈眈,两人的矛盾日益加深。安禄山开始意识到,自己的处境变得危险了。
【二】副将史思明的阴险盘算
如果说安禄山是安史之乱的主角,那么史思明就是这场大戏中最阴险的配角。他的存在,让本来可能很快平息的叛乱延续了好几年。
史思明也是胡人出身,突厥族,小名阿史那干。他和安禄山是老相识,两人都在张守珪手下效力过,后来又一起在边境征战多年。
史思明这个人比安禄山更加狡诈。安禄山虽然也很会演戏,但本质上还算是个直性子,想要什么就会直接去争取。
史思明不一样,他善于隐忍,善于变脸,什么时候该忠诚,什么时候该背叛,算得一清二楚。
在安禄山发迹的过程中,史思明一直是他最得力的助手。
安禄山主要负责对外征战和朝廷关系,史思明则专门经营河北地区的根据地。他在当地广结人脉,收买各级官吏,建立了一张庞大的关系网。
史思明的另一个本事是搞钱。
河北地区商业发达,特别是范阳一带,是连接中原和东北的交通要道。
史思明利用职务之便,在当地开设了许多商铺,垄断了一些重要商品的贸易,为安禄山积累了大量财富。
更重要的是,史思明在军事上也很有一套。
他善于训练军队,特别是骑兵的运用。
在他的训练下,河北地区的唐军战斗力大幅提升,成为安禄山最重要的军事力量。
天宝十年(751年)以后,史思明明显感觉到朝中政治风向的变化。
他比安禄山更加敏感,很早就察觉到了危险的信号。但史思明没有选择主动出击,而是暗中准备,等待时机。
当安禄山和朝中某个权臣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时,史思明开始了自己的准备工作。
他一方面继续表现出对朝廷的忠诚,另一方面却在暗中收集情报,分析各方实力,为可能到来的大变做准备。
天宝十四年(755年),当安禄山最终下定决心起兵时,史思明立刻表示支持。
他负责经营河北根据地,为叛军提供稳定的后方基地。正是有了史思明的支持,安禄山才能够放心大胆地挥师南下,直取两京。
但史思明心里很清楚,这场叛乱的胜负还很难说。
如果安禄山成功了,自己自然是开国功臣;如果安禄山失败了,自己还有退路。这种两手准备的想法,在史思明心中根深蒂固。
【三】朝中还有更危险的推手
然而,如果仅仅是安禄山和史思明两个边将叛乱,大唐未必会败得如此惨烈。
真正让这场动乱变得不可收拾的,是朝中还有三个关键人物在推波助澜。
这三个人的身份和地位各不相同,但他们的每一个决策都在为安史之乱添薪加火。其中两个人的身份还算好猜,但第三个人的身份却出人意料。
天宝十五年(756年)六月,长安城内一片混乱。
安禄山的叛军已经攻破潼关,20万唐军全军覆没,长安门户大开。
城中百姓惊慌失措,纷纷收拾财物准备逃难。朝中文武百官更是人心惶惶,许多人已经开始暗中联系,准备向叛军投降。
就在这个关键时刻,那个最应该挺身而出、力挽狂澜的人,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。
这个人的身份,比安禄山的反叛更让人震惊。
正是这个人的一系列错误决策,让安史之乱变得如此惨烈。
也正是这个人在关键时刻的每一次错误选择,才让叛军如入无人之境,让这场本来可以很快平息的动乱延续了整整八年......
【四】第三个罪人的真实身份
这个第三个最关键的人物,竟然就是大唐皇帝李隆基——唐玄宗本人。
李隆基年轻时确实是个了不起的皇帝。他通过政变上台,结束了武则天死后的政治动荡;他诛杀韦后集团,重新确立了唐朝的正统地位;他重用姚崇、宋璟等贤相,开创了"开元之治"的盛世局面。
在开元年间,大唐的国力达到了历史巅峰。
长安城人口超过100万,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都市。
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、使节、学者汇聚于此,呈现出万国来朝的盛况。唐朝的军队所向披靡,疆域扩展到史上最大范围。
但盛世也会让人迷失方向。
天宝年间的李隆基变了,变得贪图享乐,变得刚愎自用。
他沉迷于和杨贵妃的爱情游戏,整日在骊山华清宫中享受温泉和音乐。朝政大事越来越依赖宰相处理,自己则专注于声色犬马。
更严重的是,李隆基虽然不管日常政务,但对权力的控制欲却丝毫不减。
他把所有重要的人事任免权都抓在手里,军政大权一概不放。这种既不管事又不放权的做法,造成了极其危险的权力真空。
为了填补这个真空,李隆基开始重用一些善于迎合他个人喜好的人。这些人的共同特点就是会搞钱,能够满足皇帝日益增长的奢侈需求。
当时的大唐连年征战,西北对抗吐蕃,西南征讨南诏,东北防范突厥,军费开支巨大。
像张九龄这样正直的大臣不愿意横征暴敛,认为应该节制武力,休养生息。但李隆基不听,他要的是能够源源不断提供钱财的人。
最致命的是,李隆基开始玩起了复杂的平衡术。
他让不同的势力互相制衡,以为这样可以确保皇权的至上地位。
他用李林甫制衡太子势力,用安禄山制衡李林甫,用杨国忠制衡安禄山。这种多方博弈的权术游戏,最终引火烧身。
当安禄山叛乱的消息传到长安时,李隆基的第一反应不是震惊,而是不相信。
他无法接受自己最宠信的将领会背叛自己,坚持认为这是政敌之间的相互攻讦。直到确凿的证据摆在面前,李隆基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。
但即使在这个时候,李隆基仍然犯了一系列致命错误。
他听信宦官边令诚的谗言,处死了封常清、高仙芝两个有能力挽回局面的名将。
他拒绝采纳据险死守、持久抗战的正确战略,反而急于求成,强令哥舒翰出关迎战。
潼关失守后,李隆基彻底失去了理智。
他没有选择坚守长安、号召天下勤王,而是在深夜悄悄逃离皇宫,留下空城给叛军。这个选择不仅让长安失守,更严重的是摧毁了朝廷的权威和军民的信心。
【五】第二个罪人杨国忠的致命挑衅
杨国忠,杨贵妃的堂兄,李林甫死后接任宰相,成为直接引爆安禄山叛乱的导火索。
杨国忠的出身颇为有趣。
史书记载他父亲是杨珣,但也有说法认为他实际上是武则天男宠张易之的儿子。
不管真相如何,杨国忠早年确实不是什么好人。他在家乡以赌博酗酒著称,游手好闲,连自己的族人都看不起他。
杨贵妃得宠后,杨国忠立刻跑到长安找关系。他先是给杨贵妃的几个姐姐大量送礼,好不容易搭上了线,才有机会在唐玄宗面前露脸。
杨国忠虽然品格有问题,但确实有一定的才干。
他最大的本事就是理财。从最初给唐玄宗赌博记账开始,杨国忠就展现出了敏锐的数字头脑。
后来管理京兆尹财政时,他想出了许多增收的办法,深得唐玄宗欣赏。
天宝九年(750年),唐玄宗甚至亲自赐名"国忠",寄托了对他的厚望。天宝十一年(752年),李林甫死后,杨国忠顺理成章地接任宰相职务。
但杨国忠上台后,立刻暴露出了他性格中的致命缺陷——心胸狭窄,睚眦必报。
安禄山对前任宰相李林甫毕恭毕敬,因为李林甫是他的提拔者和保护者。
但对杨国忠这个暴发户,安禄山从心底里看不起。每次见面,安禄山都表现得很冷淡,完全不把这个新宰相放在眼里。
杨国忠哪里受得了这种轻视?
他手握相权,在内有杨贵妃支持,在外掌控朝廷财政,凭什么要受一个胡人将领的气?于是两人的矛盾迅速激化。
天宝十三年(754年),杨国忠发动了对南诏的战争。
这场战争的起因很复杂,但杨国忠的动机很明确——他要通过军事胜利来巩固自己的地位,同时削弱安禄山等边将的威望。
这场战争打得极其惨烈。第一次出征,鲜于仲通率6万唐军深入云南,结果全军覆没。
第二次出征,李宓率7万大军再次南下,又是全军覆没。
两次战争损失近16万人,不仅消耗了国力,还让南诏投靠了吐蕃,为大唐西南边境埋下了巨大隐患。
南诏战争的失败让杨国忠在朝中的声誉受损,他急需找到替罪羊来转移注意力。安禄山自然成了最好的目标。
从天宝十三年开始,杨国忠几乎每天都在唐玄宗面前说安禄山的坏话。
他说安禄山虚报战功,克扣军饷,在范阳招兵买马图谋不轨。每次上朝,杨国忠都要花大量时间攻击安禄山。
天宝十四年夏天,杨国忠向唐玄宗进言,要求召安禄山入京面质。
他的算盘是,如果安禄山不敢来,就证明他有反心;如果安禄山来了,就可以在京城找机会收拾他。
没想到安禄山真的来了。
这让杨国忠非常被动,他的指控被当场打脸。恼羞成怒的杨国忠找了个借口,派人抄了安禄山在长安的府邸,算是出了一口恶气。
但这个举动彻底激怒了安禄山。回到范阳后,安禄山立刻开始了起兵的准备工作。杨国忠的挑衅行为,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直接导火索。
【六】第一个罪人李林甫的权谋布局
李林甫,这个在相位上坐了19年的奸相,是安史之乱真正的幕后推手。
如果没有他的一系列政策,安禄山根本不可能获得叛乱的实力。
李林甫的出身不错,他是唐朝宗室的远亲,祖父李叔良曾任扬州大都督。但李林甫这个人天生就有政治野心,而且手段极其阴险。
开元二十二年(734年),李林甫开始担任宰相。
从一上台,他就展现出了超强的权谋手段。
对上,他对唐玄宗阿谀奉承,事事迎合;对下,他打击异己,培植党羽。很快,他就建立起了一套以自己为核心的权力体系。
李林甫最阴险的地方在于,他总是能够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掩盖自己的私心。
比如他大力提拔胡人将领的政策,表面上的理由是"胡人骁勇善战,忠诚可靠",实际上却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地位。
李林甫深知,汉人将领如果在边境立功,很可能会被调回朝中担任重要职务,甚至可能威胁到自己的宰相地位。
但胡人将领不同,他们不懂汉文化,不会写文章,不可能在朝廷中与自己争权。
基于这种考虑,李林甫开始大量起用胡人将领。
安禄山、哥舒翰、高仙芝等人都是在这个时期得到重用的。特别是安禄山,更是成为李林甫重点培养的对象。
开元二十八年(740年),李林甫推荐安禄山担任平卢兵马使。
天宝元年(742年),又推荐他升任平卢节度使。天宝三年(744年),安禄山兼任范阳节度使。天宝十年(751年),又兼任河东节度使。
短短十几年时间,安禄山从一个小小的兵马使,一跃成为同时掌控三大军镇的超级节度使。这种火箭式的升迁,完全是李林甫一手安排的结果。
但李林甫给安禄山的不仅仅是职位,更重要的是权力。
在李林甫的支持下,安禄山在三镇内拥有几乎无限的自主权。
他可以自行任命下级军官,可以自行处理军政事务,甚至可以自行与周边民族谈判。
更过分的是,李林甫还为胡人将领制定了一个特殊政策:边将不入相。
这个政策表面上是为了防止军阀干政,实际上却断绝了胡人将领的政治前途,让他们只能在地方割据一方。
李林甫的这个政策有着深刻的险恶用心。
他知道胡人将领既然不能通过正常渠道进入朝廷中枢,就只能依附于他这个宰相。只要他在台上一天,这些胡人将领就必须对他言听计从。
但李林甫万万没想到,他亲手培养起来的这些胡人将领,最终会成为颠覆大唐的力量。
特别是安禄山,更是利用李林甫给他的权力和地盘,建立起了一支足以对抗朝廷的强大军队。
天宝十一年,李林甫病死。临死前,他或许意识到了自己政策的危险性,但为时已晚。
他留下的政治遗产——强大的胡人将领集团和脆弱的中央政府,成为安史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。
【七】五人合谋的历史悲剧
至此,安史之乱的五个关键推手全部浮出水面:李林甫的权谋布局为叛乱创造了条件,杨国忠的挑衅行为直接引爆了矛盾,唐玄宗的昏庸决策让局势失控,安禄山的野心叛乱点燃了战火,史思明的阴险接班让动乱延续。
这五个人中的每一个,都在各自的位置上做出了致命的选择。
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,当安禄山在范阳举起反旗时,这场酝酿已久的大爆发终于开始了。
叛军势如破竹,先后攻陷河北诸郡、东都洛阳。天宝十五年六月,叛军攻破潼关,长安失守,唐玄宗西逃入蜀。
这场动乱持续了整整八年时间,直到广德元年(763年)史朝义自杀身亡才彻底结束。
当硝烟散尽时,曾经辉煌的大唐帝国已经面目全非。
人口从近六千万锐减到不足两千万,经济重心被迫南移,藩镇割据成为新常态,中央政府权威一落千丈。
更严重的是,这场动乱改变了整个中华文明的发展轨迹。
大唐从此告别了开放包容的世界性帝国时代,走向了相对保守的区域性王朝道路。胡汉融合的进程被打断,民族矛盾加剧,文化交流受阻。
安史之乱结束后,大唐名义上实现了统一,但实际上已经四分五裂。
河北三镇长期割据,西北被吐蕃占领,西南有南诏威胁,东南则是新兴的藩镇力量。中央政府只能控制关中和部分中原地区,国力大不如前。
唐代宗、唐德宗等后来的皇帝都试图恢复往日的辉煌,但都未能成功。
藩镇割据、宦官专权、朋党之争成为唐朝中后期的三大顽疾,直到唐朝灭亡都没有得到根治。
从安史之乱的整个过程来看,这五个关键人物缺一不可。
如果李林甫不搞那套用胡制汉的政策,安禄山就不可能获得如此强大的实力;如果杨国忠能够理性处理与安禄山的矛盾,叛乱就不会爆发;如果唐玄宗能够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决策,叛军就不可能如此轻易得手;如果安禄山选择继续忍耐,或者史思明不接班延续叛乱,这场动乱都不会如此惨烈。
这五个人的选择汇聚在一起,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最具破坏性的内战之一。
万宝配资-十大配资软件公司-股票配资之家-十大证券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