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月初,《日本经济新闻》发布了对日本制铁社长桥本英二的专访,桥本语气坚决,说要带着日本制铁重回世界第一,还特意给自己画了个十年大饼,看得人一愣一愣。
桥本说得很明白,目标是2025年往后十年里,粗钢产量突破1亿吨,说白了,就是要力压中国宝武,夺回老大地位,语气很冲,信心很满。
很多中国网友看了都觉得桥本有点想多了,因为日本制铁2025年产量只有4300多万吨,不到中国宝武的三分之一,这差距摆在那儿,纸上谈兵的味道挺浓。
1970年代初,日本制铁(当时叫新日本制铁)曾经是世界第一,后来中国钢企崛起,老大位置换了人,2000年以后,全球钢铁格局变天,谁都看得见。
2025年,世界钢铁协会的数据一目了然,宝武1.3亿吨,安赛乐米塔尔6500万吨,鞍钢集团接近6000万吨,日本制铁才4300万吨,排名第四,距离不小。
桥本的底气,除了嘴上功夫,还有新动作,2025年5月,日本制铁终于收购了美国钢铁公司(US Steel),这事儿一波三折,拜登政府反对过,特朗普也插手过,但结局还是日本制铁笑到了最后。
收购花了141亿美元,过程不轻松,日本制铁把美国钢铁公司收入囊中,表面上看,全球布局更大了,国际脸面也更足了,桥本信心膨胀,也有由头。
可算上美国钢铁公司,2025年US Steel产量只有1400万吨,跟中国的首钢都没法比,整体体量差距依然没补上,外界质疑声不少,桥本却依旧不服。
桥本话里有话,他公开表示,中国钢铁企业产量确实大,但“利润只有我们公司的几分之一”,在他眼里,中国只是把一堆国企绑在一起,跟日本制铁的盈利能力比不了,话说得很直。
河北省冶金行业协会统计,2025年日本制铁全年利润45.3亿美元,世界第一,全球钢铁企业利润榜上,宝钢才10亿多美元,中国钢企整体利润也只有40亿美元出头,跟日本制铁差了不少。
中国钢铁上市公司中,2025年21家盈利,宝钢利润最高,但全球利润榜只排第五,这让桥本底气更足,觉得中国只是产量大,质量和利润还差一截,这是事实层面的冷对比。
表面看产量,中国依然无敌,2025年全球粗钢产量18.8亿吨,中国生产10亿吨,占了53%,世界前50大钢企,中国有28家,产业规模压倒一切。
但产量不是全部,2025年,中国进口钢材681.46万吨,进口金额115亿美元,出口1.11亿吨,出口金额836亿美元,数量虽大,却有点“出口多、赚得少”的无奈。
进口钢材均价1689美元/吨,出口均价只有755美元/吨,不到进口价一半,这一刀切下去,大家都明白,技术和附加值才是决定战局的关键。
2025年,中国进口钢材里,36%来自日本,30%来自韩国,剩下的还得从德国、瑞典等欧洲国家买,很多高端钢材还得靠进口,尤其是汽车钢、高端家电钢,国内还不够硬气。
韩国钢企在热轧卷板、冷轧卷板领域表现也很强,建筑、机械制造用钢,中国客户还是得掏钱买账,这种现象,短时间内很难改写。
往深里看,技术壁垒才是日本制铁的信心来源,利润高、大客户多、专利多,这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,中国钢企虽然产量大,但在高端市场还没彻底拿下主动权。
回望历史,1949年中国钢铁产量15.8万吨,只是美国的0.2%、日本的5%,没钢铁,什么高铁、航天、造船都只是空谈,老人家说过“一个粮食,一个钢铁”,话糙理不糙。
到1996年,中国钢铁产量突破1亿吨,成了全球第一产钢大国,2025年,产量已经翻了十倍,钢铁产业链越来越全,全球影响力也越来越大。
中国钢铁企业这些年没闲着,2025年南京梅山钢铁厂,搞定了精冲工具钢,从“跟跑”到“领跑”,国内市场逐步替代进口,国际上也开始打出名声。
精冲工具钢,一个不起眼的小钢种,背后是技术的突破,梅钢70多个牌号,广泛用在汽车、五金电子、高端装备,国际知名企业也开始指定用材,这就是进步。
中国钢铁还在追赶,但高端特种钢、精密材料依然有差距,这些短板不是一年两年能补齐,技术、管理、标准、创新,每个环节都要下苦功夫。
桥本说中国不是真正的第一,这话带刺,但也不是全无道理,从全球视角看,产量只是基础,利润、技术、品牌、专利才是钢铁大国的“终极武器”。
国内钢铁企业要变强,靠的是持续创新、产业升级、全球布局,光靠产量和规模,终究不够看,核心技术才是定盘星。
国际竞争,赚的是未来的饭碗,2025年,中国钢铁在量的突破上已经无敌,接下来的十年,谁能在技术和利润上实现超越,才是真正的分水岭。
现在的日本制铁,有历史底蕴、有全球布局、有技术积淀,桥本的十年目标看似遥远,未必真是白日梦,至少他的信心不是空穴来风。
中国钢铁企业,站在2025年这个关键节点,既有压力,也有机会,能不能“摘下明珠”,超越对手,唯有时间能给答案。
未来十年,谁能拿下全球钢铁最大的话语权,谁能做真正的全能王,谁能让世界都买单,局势还很悬,观众请继续盯紧大屏幕,故事还在继续。
万宝配资-十大配资软件公司-股票配资之家-十大证券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