参考来源:《竺可桢文集》、《中国科学院院史资料》、《浙江大学校史》、相关历史文献部分章节仅代表笔者个人观点,请理性阅读
1955年的一个秋日,北京中关村。
中科院的会议室里烟雾缭绕,几十位科学家正在激烈地讨论着什么。
会议桌的一端,一位头发花白、戴着金边眼镜的老人静静地听着,偶尔在本子上记下几笔。
突然,有人拍桌而起:"这个数据明明有问题,怎么能这样就通过了?"
会议室里瞬间安静下来,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那位老人。
这位老人缓缓抬起头,摘下眼镜擦了擦,用他那带着浙江口音的普通话说道:"做学问,搞科研,容不得半点虚假。
我们立个规矩吧......"
这位老人就是竺可桢,中国现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的开拓者,此时正担任中科院副院长。
而他即将说出的那句话,将成为中国科学界的金科玉律,影响几代科学工作者。
那么,这句话到底是什么呢?它又是如何诞生的?
【一】从哈佛博士到浙大校长
说起竺可桢,很多人第一印象可能是那位严肃的科学家。
可你知道吗?这位后来被誉为"中国气象学之父"的人,年轻时可是个十足的"海归精英"。
1910年,20岁的竺可桢踏上了赴美留学的轮船。
在哈佛大学,他师从著名气象学家沃德教授,专攻气象学。
1918年,他拿到了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,成为中国第一位气象学博士。
回国后的竺可桢并没有选择在大城市享受舒适的生活,而是一头扎进了科学研究的第一线。
他先后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、东南大学任教,建立了中国最早的气象台。
1936年,一个改变竺可桢人生轨迹的机会来了——浙江大学邀请他担任校长。
当时的浙大还只是一所默默无闻的地方大学,规模不大,名气也不响。
很多人劝他别去,说那里条件差,发展空间有限。
可竺可桢偏偏接受了这个挑战。
他说:"办教育如同种树,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心。"
这一干就是13年,竺可桢硬是把浙大从一所地方院校打造成了享誉海内外的名校,被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称为"东方剑桥"。
【二】烽火中的办学传奇
抗日战争爆发后,浙大被迫西迁。
从杭州到广西宜山,再到贵州遵义,最后到了云南泰和,整整搬了七次家!
这段颠沛流离的岁月,成就了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。
竺可桢带领师生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教学和科研,不仅没有让浙大倒下,反而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人才。
在贵州遵义的那段时间,学校条件异常艰苦,连最基本的实验设备都没有。
可竺可桢依然坚持每天巡查校园,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。
他常说:"越是困难的时候,越要把学问做扎实。"
有一次,几个学生偷懒,想蒙混过关提交一份粗制滥造的实验报告。
竺可桢看后,脸色立刻严肃起来:"做学问不能有丝毫的马虎,数据不准确,结论就不可靠,这样的研究有什么意义?"
他让这几个学生重新做实验,直到数据完全准确为止。
从那以后,浙大的学生都知道,在竺校长面前,想蒙混过关是绝对不可能的。
【三】从校长到中科院副院长
新中国成立后,竺可桢面临人生的又一次重大选择。
1949年,他离开了自己苦心经营13年的浙大,来到北京,开始筹建中国科学院。
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差事。
当时的中国科学基础薄弱,人才稀缺,设备落后,可以说是百废待兴。
竺可桢被任命为中科院副院长,主管全院的科研工作。
上任伊始,竺可桢就发现了一个严重问题:有些研究所为了追求快速出成果,在数据处理和结论推导上存在不够严谨的现象。
有的研究报告数据可疑,有的实验过程草率,有的结论过于武断。
这让竺可桢深感忧虑。
他深知,科学研究容不得半点虚假,任何一个环节的不严谨都可能导致整个研究成果的错误。
而在当时那个急于求成的年代,这种倾向尤其需要警惕。
就在这个关键时刻,发生了那场让竺可桢下定决心的会议。
那是1955年秋天的一次学术报告会,一位研究员正在汇报他的最新研究成果。
台下的专家们越听越觉得不对劲——数据之间存在明显的矛盾,实验设计也有缺陷,可这位研究员却对此视而不见,还试图用各种理由来解释这些问题。
会议室里的气氛越来越紧张,有人忍不住站起来质疑,有人开始窃窃私语。
就在这时,一直静静坐在那里的竺可桢开口了。
他说的那句话,不仅化解了会议室里的尴尬,更为中国科学界确立了一个永恒的准则。
这句话简单朴实,却如醍醐灌顶,让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为之震撼。
你想知道竺可桢到底说了什么吗?这句话又是如何成为中国科学界的座右铭,指导了几代科学工作者的治学态度?
更令人好奇的是,这个看似严肃古板的老科学家,是如何用他的人格魅力和学术品格,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为中国科学界树立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帜?
【四】那句震撼人心的话
面对会议室里的紧张气氛,竺可桢站了起来,环视了一圈在座的科学家们,用他那温和而坚定的声音说道:
"搞科学研究,必须实事求是。
数据不准确,就是数据不准确,不能为了好看而修饰;实验有问题,就是有问题,不能为了面子而掩盖。
我们立个规矩:宁可承认无知,也不能弄虚作假!"
这句话说完,整个会议室鸦雀无声。
片刻之后,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。
那位汇报的研究员红着脸承认了自己研究中的问题,表示要重新进行实验。
从那天起,"实事求是"就成了中科院乃至整个中国科学界的金规铁律。
竺可桢不仅仅是说说而已,他用自己的行动来践行这个准则。
【五】用行动诠释科学精神
竺可桢的"实事求是"不是空洞的口号,而是贯穿到科研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中。
在中科院工作期间,他建立了严格的学术评议制度。
每一个重要的研究成果都要经过多轮审查,数据要反复核实,结论要经得起推敲。
有一次,一个研究所提交了一份看似很有价值的研究报告,可竺可桢在审查时发现其中一个关键数据存在疑问。
他亲自到实验室,要求研究人员重新演示实验过程。
结果发现,实验操作中确实存在问题,导致数据出现偏差。
竺可桢没有批评任何人,而是和研究人员一起分析问题所在,指导他们改进实验方法。
"做错了不要紧,最怕的是明知道错了还要硬着头皮往下走。"
竺可桢常常这样教导年轻的科研人员。
【六】培养新一代科学工作者
竺可桢深知,中国科学事业的未来在于年轻人。
他把很大精力放在了培养青年科学家上,而"实事求是"的科学精神更是他最重视的品质。
他经常对年轻的研究人员说:"做学问如做人,要诚实,要踏实。
急功近利出不了真正的成果,投机取巧更是科学研究的大忌。"
在竺可桢的影响下,中科院形成了严谨治学的传统。
许多后来成为学术泰斗的科学家,都曾受到过竺可桢的亲自指导。
他们回忆起竺可桢时,最深的印象就是那句"实事求是"和他身体力行的科学精神。
【七】超越时代的科学品格
竺可桢的"实事求是"精神,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显得尤其可贵。
20世纪50年代,正值新中国建设的热潮期,各行各业都在追求快速发展。
在这样的大环境下,科学研究领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,有些人急于求成,希望能快速出成果、出大成果。
可竺可桢始终坚持科学研究不能急躁,不能弄虚作假。
他常说:"科学发现有其自身的规律,违背了规律,就违背了科学的本质。"
有一次,上级部门希望某个研究所能够提前完成一个重要项目,暗示可以适当"灵活处理"一些技术难题。
竺可桢得知后,坚决反对:"科学容不得半点虚假,今天我们可以为了时间而降低标准,明天就可能为了其他原因而弄虚作假。
这个口子绝对不能开!"
【八】深远的历史影响
竺可桢的"实事求是"精神,不仅影响了当时的科学界,更成为后来几代科学工作者的精神财富。
在他的影响下,中科院形成了严谨治学的优良传统。
这个传统一直延续到今天,成为中国科学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。
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重大科学成就,都可以追溯到竺可桢当年立下的那个规矩。
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、华罗庚的数学理论、钱学森的航天工程......这些震撼世界的成果背后,都体现着"实事求是"的科学精神。
【九】给现代人的启示
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竺可桢的"实事求是"精神显得更加珍贵。
网络上各种信息良莠不齐,学术界也偶有急功近利的现象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我们更应该学习竺可桢的治学态度,无论做什么工作,都要坚持实事求是,不弄虚作假。
对于现代的科研工作者来说,竺可桢的故事更是一面明镜。
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,在各种诱惑面前,能否坚持科学的本质,能否做到实事求是,这是检验一个科学工作者品格的试金石。
竺可桢曾经说过:"科学精神就是'只问是非,不计利害'。"
这句话,在今天依然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。
当年那个在中科院会议室里立下规矩的老人已经离我们远去,但他的精神财富却永远留给了我们。"
实事求是"这四个字,简单朴实,却包含了科学研究乃至人生做事的最高智慧。
或许这就是竺可桢最大的贡献——他不仅为中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科学家,更为中国科学界确立了永恒的精神坐标。
在这个坐标的指引下,中国科学事业必将走得更远,走得更稳。
万宝配资-十大配资软件公司-股票配资之家-十大证券公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